發(fā)布時(shí)間:2025-09-20 來(lái)源:雞頭魚(yú)刺網(wǎng)作者:蝸牛0505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周年,以及中欧建周年之际,9日,由教育部欧洲联合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外国语学院文化外交团体、北京对话(智库)等机构联合主办的“战争、和平与和解”国际专家论坛在北京国际俱乐部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汇聚中国及欧洲多国的外交官、政策专家、智库及媒体代表,包括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中方专家学者,以及十余位来自德国、法国、波兰、比利时等国的外方专家学者,于历史坐标中激荡思想浪花,深入探讨在当前世界格局变迁下如何正确理解和平、促进和平,共筑和平繁荣的未来。
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卢沙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中国欧洲学会德国问题研究分会会长顾俊礼、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景德祥、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周迪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欧洲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翟东升教授主持。
卢沙野致辞
卢沙野大使表示,中欧人民镌刻了壮烈的反法西斯历史和共同记忆,成为延续中欧世代情谊的重要纽带。他指出,新的动荡变革期,中欧应当共同践行全球治理倡议,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深化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郑水泉致辞
郑水泉副书记指出,深刻历史反思是持久和平的基石。中国人民大学拥有深厚的欧洲研究传统,在当前应广泛“播撒和平种子”,充分促进学术、教育、青年等多领域的交流,以沟通消弭误会,用对话祛除偏见。他祝愿本次论坛能够凝聚中欧学者智慧与共识,为推动中欧关系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
大会报告一:战争与和平及和解的历史路径与启示
在上午的大会报告中,南京大学英国与英联邦国家研究所所长、和平学研究所所长刘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外国语学院孟虹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吴江教授,中国欧洲学会政治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俄欧亚所研究员田德文,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韩国代表处首席代表伯恩哈德·塞利格教授,首尔韩外大学托马兹·维日博夫斯基教授分别进行报告,教育部欧洲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翟东升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周波研究员做报告点评。
刘成从和平学视角的角度指出,人类两千年的战争历史表明,全球化和核威慑并不能终结冲突。唯有构建“积极和平”,消除暴力,并培养跨国信任纽带与新一代和平建设者,才能让和平的大树从种子中生根发芽。孟虹通过德法和德波的和解实践,揭示了欧洲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构建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而东北亚地区仍然存在历史认知差异和地缘政治障碍,亟需创新和平方案,确保二战历史不被后代遗忘。吴江以《北约双重决议》的出台为例,深度解析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和平哲学,指出施密特的和平观建立在均势战略和以及共同安全与责任伦理,的基础之上,其相关主张对当代和平研究均有启示。田德文指出,中欧应通过分层协商、利益纽带与第三方合作构建缓冲机制,以管控分歧、增进互信,促进关系稳定与全球治理。伯恩哈德·塞利格基于对韩德两国的观察,提出应在东亚地区建立制度化交流机制,编纂共同历史教科书解构民族主义叙事,推动创伤记忆向和平实践转化,以破局和平叙事的困境。托马兹·维日博夫斯基通过探讨波德战后和解的经验,剖析东北亚历史矛盾化解的启示与局限,强调应通过认责、对话与共同记忆打破历史认知的非对称性。
专家对话:历史镜鉴与比较视野——探寻包容性国际秩序
在接下来的专家对话环节,中央外办原副主任陈小工、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原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芮悟峰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郭英剑教授以“历史镜鉴与比较视野——探寻包容性国际秩序”为题分享各自见解,北京对话秘书长韩桦主持对话。
陈小工以俄乌冲突为例指出,核武器在当前国际冲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威慑角色,呼吁核大国采取审慎和负责任的战略以维护全球稳定,并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核安全带来的挑战。于洪君基于历史纵深剖年国际秩序变迁,指出当前全球治理和联合国体系均面临时代挑战,而中国作为和平建设者、发展贡献者和文明推动者,其多边实践为动荡世界注入了稳定力量。郑春荣提出,当前中欧对多极化秩序存在认知差异,但深化合作仍具有战略空间,双方应加强政治互信,携手回应全球南方的关切并形成建立“中欧+全球南方”良性机制的共识。芮悟峰认为,当今世界涉及帝国主义、战争风险、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等复杂议题,中国角色与全球治理倡议在发挥积极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郭英剑呼吁应重估中国抗战文学的世界价值,重新认识中国抗战文学及其世界意义,重视国际作家创作的中国抗战的经典作品及其在中国的接受,让国际社会听见中国抗战的文学回响。
大会报告二:中欧合作挑战与全球治理未来
在下午的大会报告中,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绍尔政治学院政治理论教授卡尔斯滕·费舍尔,中国欧洲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德国海德堡大学海德堡美国研究中心董事会成员、国际关系和外交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哈尼施、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赵华胜教授,法国里尔大学北方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语言文化和社会学院托马斯·塞里耶教授,波兰科学院柏林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伊戈尔·卡科莱夫斯基教授,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历史之家馆长康斯坦泽·伊策尔博士分别进行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进行报告点评。
卡尔斯滕·费舍尔指出,由侵略者野心引起的战争最终也是和解的负担,要建设以实现繁荣为导向的国际法来促进和平。冯仲平指出,欧洲安全架构需要二次创新,应构建包容俄罗斯的“大欧洲安全观”,否则将重蹈“武力平衡武力”的恶性循环。塞巴斯蒂安·哈尼施指出,欧盟的对华定位正陷入认知失调和撕裂,由此催生了政策精神分裂,应遏制“价值观贸易壁垒”的蔓延趋势并尝试破局,而非做华盛顿的附庸。赵华胜认为,俄欧之间长期存在文明认同撕裂与安全恐惧循环,以致和平前景仍不明朗,双方需打破“加害者/受害者”的二元魔咒。托马斯·塞里耶基年以来德法波记忆史与现实变化的观察,认为欧洲战后确定的“永不再战”“永无奥茨维辛”原则正受到极大的冲击与挑战,需要寻求新的全球和平共处模式。伊戈尔·卡科莱夫斯基以德法波教科书联合编撰的实践为例,提出历史数据必须超越“受害者竞争”,敢于进行突破式创新。康斯坦泽·伊策尔介绍了欧洲历史之家的展陈采用“差异化策展”替代线性叙事,通过陈述共同记忆和直面矛盾来促进多元理解。
分论坛一:和平理念与实践
分论坛二:文化记忆与和平教育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以“和平理念与实践”、“文化记忆与和平教育”为主题的两场分论坛,由教育部欧洲联合研究院秘书长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徐正源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周铭教授分别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一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分别点评。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以及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德国法兰克福莱布尼茨和平与冲突研究所、德国伍珀塔尔大学的专家学者,从科学外交、中欧和平观、康德和平思想、欧洲再军事化、数字合作、文学与战争记忆、戏剧与建筑的和平功能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讨论,为推动跨国界、跨学科和跨文化和平研究提供了丰富思路。
论坛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外国语学院孟虹教授和北京对话秘书长韩桦代表主办方对大会进行了总结。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协会的学生以中德双语饱含深情地朗诵了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辛波斯卡年创作的诗歌《和平》,清澈之声贯通现实与线上两重会场,向世界发出理性、包容、和平的“人大声音”。
本次论坛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交流,也是中欧共同推动和平与合作的重要契机。与会专家学者向世界清晰地传递了这样的共识:真正的和平不仅是避免战争,更是对历史伤痛的集体敬畏、对多样文明的真诚尊重、对和平教育的持续创新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