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日,上海静安宾馆。一位中年人正在宾馆的便笺纸上奋笔疾书:“年来,每次回来与科学界同行们谈话中,均觉得如何能促进科研人员的流动性是一很迫切的问题?!?/p>
他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先生。他致信的对象,则是邓小平同志。
在信中,李政道详细提出了关于“科研流动站”的建议,也就是今天人们熟知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不是他第一次对博士后制度进行提议。1981日,李政道就给邓小平写了一封长信,主要介绍了欧美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次提到博士后的概念。1984月,他又在北京饭店提供的便笺纸上一条一条写下对博士后流动站的思考。
198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决定在我国试行博士后研究制度,并拨出专款用于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创立。40年来,我国共设立多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人员万人,博士后制度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之一。
科学的春天,人才短板亟待补齐
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形成,要从公派留学生说起。
20世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科学的春风拂过大地。然而,与科学的春天极不协调的,是科技人才的断层问题。
面对“大厦将起而梁柱未备”,我国一方面恢复高考,加速国内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开始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
这一探索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他说:“我赞成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派出去主要学习自然科学。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请教育部研究一下,在这方面多花些钱是值得的?!?/p>
邓小平还富有前瞻性地提出:“留学生可以住在学校,也可以住在外国朋友家里。暑假还可以让他们回来一下,了解国内情况。教育部要有一个专管留学生的班子,可以到留学生较多的国家去看看,经常了解留学生的状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p>
国门初开,无论是政府、大学还是个人,都没有与发达国家学校沟通的渠道,也没有托福、GRE这样的水平考试。中国不了解外国,外国也不了解中国的教育水平,因此中国派出的留学生很难进入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
李政道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注意到,美国所有一流大学的物理学院,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都没有一名中国正式派出的留学生,中国花费的珍贵外汇使用效率很低。于是,他年发起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此年间,该计划帮助近千名中国学子进入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深造。
“这个方法很好,我赞成”
随着项目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另一种担心被提出来了。
当时中国和发达国家各方面差距太大,这些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回到国内吗?如何吸引这些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并且做到人尽其才?这成为李政道思考的下一个问题。
中国博士后制度,就在这样的土壤中诞生了。
博士后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形成的一种吸引、培养、使用高级专业人才的制度。当时,它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并不广为人知。
20世年代,由于编制、户口、生活配给、配偶工作、子女上学等问题,人员流动难上加难。要让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地挑选专业和工作单位,就必须打破当时的人事制度和生活保障制度束缚。为此,李政道大胆提出设想,引进国外的博士后制度,以解决留学生回国安置以及人才流动问题。
在连续给邓小平致信后,1984日,李政道与夫人一起拜访了邓小平。这次面谈给李政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邓小平关于“博士后”一词的讨论更是让他记忆犹新。
李政道回忆,当时,小平同志问:博士已经很博了,为什么还要办博士后呢?
他解释,真正做研究,必须让学生学习和锻炼如何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结果出来,这个锻炼的阶段就是博士后?!?#21338士后不是学位,而是一个过程?!?#26446政道说。他向邓小平建议,也许可以先设个博士后流动站作试验。
邓小平对此表示赞赏。他说,博士后对我来说是新事物、新名词,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方法很好,我赞成。个博士后流动站太少,要建立成百上千的流动站,形成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
一言定鼎。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得到加速推进。1985日,国务院正式下发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文件。该文件构筑了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基本框架,标志着博士后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
从此,一个保证人才流动、帮助人才专注科研的制度在中国落地生根了。这在改革开放初期具有重大意义。
起步晚,但独具特色,更富有生气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原副主任、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博士后处原处长刘连军回忆,李政道对博士后工作的进展情况非常关心。他不仅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每年回国都亲自参加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的会议,听取进展情况,还特别关心遇到的困难,主动找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沟通,有时是写信,有时是上门沟通。
比如,当时博士后公寓建设经费迟迟未落实,李政道就亲自去找当时担任原国家计委主任的邹家华同志沟通,很快落实了博士后公寓的建设经费。博士后科研经费不足,他又建议成立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动员多方面力量解决经费问题。
“应该说,博士后制度这一舶来品,作为与当时中国完全不同的培养选拔年轻科技人才的制度,能够在中国扎下根,逐步发展起来,没有李政道的建议和持续不断的扶持,那是不可能的。”刘连军说。
据报道,1985日,每位博士后每年的科研及生活费用提高.2万元,而这一经费标准是当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倍。除了经费上的支持,博士后制度还打破了传统人事体制的束缚,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使用开辟了一块“制度特区”。
李政道感慨:“中国的博士后制度创始年,虽然起步晚,但独具特色。由于国家重视,中国博士后制度能够面向更多的研究领域。因为注重流动,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制度更富有生气?!?/p>
如今,博士后制度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主引擎之一,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为科研机构和高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它不仅促进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深度融合,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了关键作用。
栏目主编:张骏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周程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