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月下的抉择
东汉朝堂之上,肃穆凝重的气氛令人窒息。文武百官垂首而立,噤若寒蝉,连呼吸都刻意放轻。金銮殿内,汉元帝端坐龙椅,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鎏金扶手,紧锁的眉头下是一双充满忧虑的眼睛。殿中香炉升起的青烟在凝固的空气中凝滞不动,仿佛连时间都在等待一个打破沉默的声音。
诸位爱卿可有良策?元帝温润的嗓音划破沉寂。大臣们闻言更加局促不安,彼此交换着惶恐的眼神,却无人敢率先开口。他们低垂的头颅轻轻摇晃,如同秋风中战栗的芦苇。
国难当头,方显忠臣本色。尔等世代沐浴皇恩,如今竟无一人能为社稷分忧?元帝的声音陡然提高,将群臣逼至退无可退的境地。终于,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臣颤巍巍出列:陛下,以一弱质女流换取边境安宁,实乃上策啊!
此言一出,元帝心头如遭重击。他明白,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身影,终将离他远去。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是多年前的一个夏夜,皎月当空,蝉鸣阵阵。难耐酷暑的元帝信步至御花园纳凉。忽然,一阵清越的琵琶声穿透热浪,如清泉般沁人心脾。循声望去,但见九曲回廊尽头,一女子斜倚栏杆,纤纤玉指在弦上翻飞。月光为她镀上一层银辉,宛若谪仙。此曲只应天上有,不知姑娘所奏何名?元帝轻声问道。随性而作,无名无姓。女子头也不抬,声音清冷。不如唤作《清心普善曲》如何?
谢公子赐名。
这段邂逅如同遗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此刻才被拾起。元帝心中百感交集,那些被尘封的悸动重新在血脉中奔涌。那时他尚不知,这抚琴女子正是画师毛延寿笔下那个不祥之人。
原来早在初见之前,元帝就在选秀画卷上见过她的容颜。只因画师在她眼下点了一颗泪痣,称此乃克夫之相,他才将她打入冷宫。若非那夜半偶遇,这段情缘将永远埋没在深宫高墙之内。
而这一切,皆因毛延寿的私心作祟。这位贪婪的画师因未得昭君贿赂,故意丑化其貌。东窗事发后,他连夜逃往匈奴,将昭君真实的画像献给单于:汉宫有女,貌若天仙,堪配明主。
单于见画惊为天人,当即陈兵边境,扬言不得昭君誓不罢休。元帝的质问在殿中回荡:文死谏,武死战!我朝文武却畏敌如虎!可还有人记得'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
当昭君盛装出现在朝堂时,她没有哭泣。面对满朝文武,她凤目含威:尔等饱读诗书,面对外敌不思报国,却要牺牲弱女子!说什么为国为民,不过是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三声呸字掷地有声,而大臣们面不改色,早已练就铁石心肠。
离宫那日,昭君回望故土。她想起江南三月的烟柳画桥,想起纤手折梅时的暗香盈袖,想起黄莺啼春的婉转清音。此去塞外,她娇嫩的肌肤将饱受风沙摧残,轻盈的罗裙要换成厚重的皮裘,明眸中再不见小桥流水,唯有茫茫草原。
南飞的大雁掠过苍穹,昭君泪落如珠。传说她的美貌令雁群忘形坠落,落雁之名由此流传。后世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并称,而昭君以一人之力换得边境五十年太平,其功绩堪比卫青、霍去病。
在匈奴,昭君先后嫁给祖孙三代单于,这种有违伦常的婚俗令她痛不欲生。但她强忍悲苦,将中原的桑蚕技艺传授给匈奴百姓,最终赢得宁胡阏氏的尊号。
千年之后,王安石在《明妃曲》中道出真谛:意态由来画不成。昭君的风骨与气度,又岂是凡笔所能描摹?那些仅凭史书只言片语就妄图复原昭君容貌的画师,又如何能懂得真正的美人在骨不在皮?正如那些不懂历史厚重的人,永远画不出英雄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