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9-13 來源:目怔口呆網(wǎng)作者:登峰造極168
新智元報道
編輯:KingHZ
【新智元導讀】:騰訊剛辟謠「姚順雨入職」,但行業(yè)并未松口氣:頂尖智能體人才去哪兒,或將決定AI下半場的走向。27歲、清華姚班、普林斯頓博士、OpenAI智能體核心項目,引用過萬……他提出「評測將比訓練更重要」,把研究拉向產(chǎn)品與可度量價值。
姚順雨昨天被傳加入騰訊,今早「第37手」和騰訊旗下的「鵝廠黑板報」正式辟謠!
為什么姚順雨能引起行業(yè)如此大的關注?為什么會傳出來一億人民幣的天價薪酬傳聞?
自然少不了Meta在硅谷的天價挖角:
如此看來,一億人民幣絕對不算高;同理,如果他入職國內(nèi)公司,誰給得起1億美元的薪酬包?
他絕對值得Meta給出1億美元的報價——他是Deep Research的核心貢獻者。
要知道,作為OpenAI Deep Research的核心貢獻者Hyung Won Chuang已經(jīng)加入了Meta的超級智能實驗室。
自2024年8月加入OpenAI起,姚順雨很快躋身核心團隊,深度參與了2025年推出的首批智能體產(chǎn)品:Operator與Deep Research,以及Computer-using Agent的研發(fā)等。
這是OpenAI邁向AGI Levele 3的關鍵一步,代表著OpenAI將大模型能力落地為可自主執(zhí)行復雜多步任務的實用型產(chǎn)品,開啟從「會聊天」到「會辦事」的關鍵躍遷。
這次辟謠只能說明姚順雨沒去騰訊,他大概率已開啟新的職業(yè)階段。
目前,姚順雨沒有更新個人職位
姚順雨年僅27歲,從OpenAI離職這一舉動就足以預示著全球AI人才生態(tài)正在發(fā)生更深層的遷徙與重組。
AI下半場,轉做「產(chǎn)品經(jīng)理」?
現(xiàn)有數(shù)據(jù)表明,OpenAI在職的華人人才,本科來源前三為清華、北大、上海交大,各校進入人數(shù)均在兩位數(shù)。
而姚順雨本科畢業(yè)于清華大學。
和其他姚班校友一樣,他在學習上也是一路開掛的「學霸之路」。
初中,姚順雨就讀于合肥45中,初中畢業(yè)后升入合肥市第一中學。
2014年,他斬獲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NOI)銀牌;次年高考以安徽省理科第三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姚班,主修計算機科學,還擔任過姚班的學生會主席。
2019年本科畢業(yè)后,他直接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他還將博士答辯全程發(fā)布到B站。
2024年畢業(yè)后,他加入了OpenAI,直到最近的消息傳來。
在學術上,他主要研究智能體,在OpenAI研究用于數(shù)字自動化(WebShop、SWE-bench、tau-bench)的語言代理(ReAct、Reflexion、思維樹、SWE-agent、CoALA)。
谷歌學術顯示,ReAct和思維樹引用次數(shù)已過4千次,個人總引用次數(shù)已過1萬5千次。
早在讀博時,他已開始專注研究智能體。
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他總結了語言智能體的核心價值:從下一個token預測到數(shù)字自動化,針對語言智能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基準測試、新的方法論、新的原則性框架。
傳送門:https://ysymyth.github.io/papers/Dissertation-finalized.pdf
在博士論文中,他還回憶了與博士生導師的和諧關系。
在2019年,他雖然選擇了普林斯頓研究生院但依然不確定該做什么或去往何處。
這時,他聯(lián)系了Karthik R. Narasimhan并說:
這個語言模型的東西(GPT-2)看起來很有前途,應該能直接解決文本游戲吧?
Karthik爽快地答應了。
之后,姚順雨開啟了5年美妙的研究和生活。而Karthik也被他稱為「擁有的最好導師」,甚至Karthik是姚順雨婚禮上的伴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7-2028年,Karthik花了一年在OpenAI做訪問研究員,還是GPT開山論文的作者!
今年4月,姚順雨還提出了對AI發(fā)展的獨特觀察:
強化學習終于奏效了,此后評估將超過訓練。
從現(xiàn)在開始,AI進入了下半場:將從解題轉向命題。
他得出了驚人的結論:評測會比訓練更重要。
長期依賴,評測(Evaluation)雖然和訓練(Optimization)一起作為學習算法的三大要素,但從來沒有像姚順雨如此重視評測!
在姚順雨看來,現(xiàn)在的問題不是「能不能訓練出模型」,而在于「到底要AI做什么」。
他還指出,要在下半場勝出,我們需要及時換擋:
心智與技能更加靠近產(chǎn)品經(jīng)理——定義問題、設定指標、組織迭代,讓能力在真實世界里轉化為可度量的價值。
而OpenAI最新的論文也指出評測才是模型幻覺的根本原因,只要改變測評方法就能解鎖LLM更多的能力。
或許,姚順雨這次要真正踐行自己的理念:更加靠近產(chǎn)品經(jīng)理,用測評定義真正的AI。
參考資料:
https://www.linkedin.com/in/shunyu-yao-099a41115/
https://ysymyth.github.io/papers/from_language_models_to_language_agents.pdf
https://x.com/ShunyuYao12/with_replies%20
https://www.ctol.digital/news/tencent-recruits-openai-scientist-13-8-million-chinese-tech-ta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