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原生家庭決定每個人前半生的命運
01
現(xiàn)階段,一談到“原生家庭”這個詞,人們都會覺得這是一個“貶義詞”。
問題就來了,原生家庭,明明只是一個中性的名詞,為什么人們會覺得這是一個貶義詞呢?就如此討厭原生家庭嗎?
只能說,大部分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太好,甚至于有點糟糕。受到原生家庭的拖累,當事人就肯定會討厭原生家庭。
有的人,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感念原生家庭的培養(yǎng)。
有的人,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治愈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
可不論怎么說,原生家庭的情況,實際上,決定了無數(shù)人前半生的命運。
02
原生家庭,決定了一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
成長環(huán)境如何,塑造了一個人的性格、三觀、想法、思維。
而決定成長環(huán)境的,并不是什么,而是原生家庭。畢竟,每個人都需要在原生家庭當中生活,至少生活18年,直到讀大學。
總有人,會在幸福、溫暖、美滿的原生家庭當中長大。
總有人,會在爭吵、沖突、打罵的原生家庭當中長大。
總有人,會在有錢、自由、高層的原生家庭當中長大。
總有人,會在沒錢、束縛、底層的原生家庭當中長大。
......
試想,每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都不一樣,那他們性格、前途、命運又怎么可能相同呢?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芒萬丈,有人一身銹。始終是存在差距的。
03
原生家庭,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下限。
一個問題:決定一個人命運下限的,究竟是什么?
毫無疑問,就是當事人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情況,也就是父母的情況,決定了子女的命運下限。
對比一下就明白了。
A是局長的兒子,B是外賣員的兒子,那你覺得,誰的前途、命運,會更加光明呢?
毫無疑問,是A,而不是B。有可能,A的起點,就是B一輩子都達不到的終點。
有可能,A大學畢業(yè),就到了煙草公司上班,而B大學畢業(yè)就失業(yè),或者去送快遞,送外賣,活在最底層。
難道說,B無法超越A嗎?
可以超越,但概率很小。就跟朱元璋熬出頭一樣,歷史上有“上億”的乞丐,可只有“1個”朱元璋可以當皇帝。上億分之一的概率,小得很。
04
原生家庭的差距,本質(zhì)就是階層的差距。
相信每個人都想著改變命運。問題是,改變命運的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
命運,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指的是一個人所處的階層。
改變命運,本質(zhì)上,就是改變自己的階層。只要你可以晉升一個階層,那你就算是改變命運了。
比如說,你是農(nóng)村底層出身的孩子,長大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買了房子,成為了城市中產(chǎn),那你就算改變命運了。
比如說,你是中產(chǎn)家庭出身的孩子,長大后,機緣巧合當了大官,上了去,有錢有權有勢,那你就算改變命運了。
當然了,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這都是一場夢。原生家庭如何,他們的階層、命運就如何,難以改變,才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常態(tài)。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一開始,就源自于原生家庭的差距,沒辦法的。
05
寫到最后
窮人,為什么都在拼命逃離原生家庭?
道理很簡單,不逃離貧窮的原生家庭,那他們就只能待在原地等死。
逃離原生家庭,或者說拋棄原生家庭,對于窮人而言,其實是唯一可行的選擇。
高層的原生家庭,會讓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底層的原生家庭,會讓人身處于不見天日的泥潭里邊。
一個天,一個地。恰如人與人之間的命運差距,總有人是富二代、官二代,也總有人是窮二代。
原生家庭的影響,就在于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