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整个社会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在工厂车间里,工人们争当劳动模范,技术骨干们常常通宵达旦地钻研技术难题。记得那时候,谁要是在年终表彰大会上领到一张先进工作者的奖状,脸上绽放的笑容比尝到最甜的蜂蜜还要灿烂。那是个各行各业都在突飞猛进的特殊年代,虽然现在有些人想抹去那段历史,可那些实实在在的成就就摆在那里,谁也否定不了。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脚踏实地。就像吃饭要细嚼慢咽,赶路要一步一个脚印,急于求成反而会适得其反。今天我们享受的发展成果,正是这四十年来无数人辛勤耕耘的结晶。相信未来,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美好。
时光倒流年代的上海,记忆中最鲜活的画面要数那些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了。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街道两旁,手里挥舞着小红旗,用稚嫩的声音喊着欢迎口号,迎接来访的外宾。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整个场面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在另一张老照片里,有头驴子正在田间劳作。仔细看会发现,它拉犁耙,而是拉着一种叫犁耧的农具。这是北方农村常见的播种工具,专门用来播种谷子、高粱等作物。看那场景,很可能是麦收后正在复播秋粮。农民们弯腰劳作的背影,还有驴子呼哧呼哧的喘息声,仿佛就在眼前。
那个火红的年代处处充满正能量,人们的精神面貌特别昂扬向上。记得当时最让人羡慕的就是能参加实弹射击训练,那首脍炙人口的《打靶归来》,唱出了多少年轻人的壮志豪情。每当听到日落西山红霞飞的旋律,就会浮现出战士们扛枪归来的飒爽英姿。
雨天的一幕特别令人难忘:一位母亲推着老式二八自行车,后座上坐着被塑料布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雨水打在塑料布上噼啪作响,孩子却安安稳稳地躲在里面。这场景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被妈妈接送上下学的。相信很多同龄人都有类似的温暖记忆。
在七十年代的苏州,天刚蒙蒙亮,河道里就热闹起来了。工人们穿着打满补丁的工作服,有的在清理淤泥,有的在疏通水道。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大家都在默默奉献。汗水混着晨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1979年合肥百货公司的场景也很有意思。柜台前排着长队,人们翘首以待地等着购买晶体管收音机。要知道在当时,这可是稀罕物件。收银员认真地清点着一张张十元纸币,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对待珍宝。
北京副食店前的景象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长长的队伍从店里一直排到街上,大家都在等着买猪肉。店门口挂着猪肉分割的牌子,每个部位的价格都标得清清楚楚。记得最便宜的是乙级方肉,才九毛钱一斤。
那个年代,年轻人最时髦的装扮就是的确良衬衫配卡其布鞋。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人们的精神世界特别富足。简单的快乐反而让人感到踏实满足,这种纯粹的幸福感现在想来都让人怀念。
我家有辆永久牌自行车,在街坊邻里间可是抢手货。爸妈经常把它借给邻居用,今天张阿姨去买菜,明天李叔叔去接孩子。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互助,现在想来都觉得温暖。
学校的平房教室靠大铁炉取暖。冬天清晨,值班老师总是最早到校,把炉子烧得旺旺的。铁皮烟囱伸到窗外,冒着白烟。课间同学们围着炉子烤火,有的烤馒头片,有的烤红薯,香气弥漫整个教室。打弹珠、拍画片这些简单游戏,能让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老照片里穿开裆裤的娃娃,总能勾起无限回忆。虽然再也回不到那个纯真年代,但那些快乐的片段永远定格在记忆里。
小时候最爱去小人书摊,摊主郁泉大爷每本书上都盖着私章。80年代的童年趣事可多了:滚铁环、压铁轨钉、捉天牛、夏天在公共澡堂嬉水、跟着磁带学唱流行歌...这些简单的快乐构成了我们最珍贵的童年记忆?!?#19978海滩》里许文强的风衣,《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筋斗云,都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每当这些电视剧播出,整个巷子的人都挤在有电视的人家观看,第二天上学路上还在热烈讨论剧情。
国营水果店飘出的果香总是特别诱人。虽然零花钱只够站在柜台前闻闻香味,但那种期待和向往的感觉,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美好。那个年代的人心思单纯,物质上的匮乏反而让精神世界更加丰盈。
我家条件不好,最盼望的就是开运动会时能穿白衬衫白球鞋。每次都要跟邻居家借,但从不觉得难为情。那时候的快乐很简单:一颗水果糖、一本连环画、一场露天电影,就能高兴好几天。
供销社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都要凭票购买。香烟柜台最热闹,大前门牡丹这些牌子最受欢迎。跳房子、丢沙包、抓石子这些游戏,现在看起来土气,可当时玩得可起劲了。
岁月如梭,但童年的点点滴滴始终清晰如昨。那些纯真的欢笑、简单的快乐,永远珍藏在记忆的宝盒里,时不时拿出来回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