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邑古城内,身着汉服的游客提着鱼灯行走于古风建筑间;老城十字街上,如织的游人穿梭在各种小吃店里;夜幕下的龙门古街,灯光与石窟相映成趣……
这年初秋的洛阳之夜。当“夜经济”在全国多地从“烟火气”向“文化范”升级时,这座千年古都聚焦年轻化消费体验,以文商旅深度融合为笔,在夜幕下书写新的故事。
从“亮灯”到“活化”
“以前来洛阳看龙门石窟,天色一晚就看不成了。现在不一样了,大大小小的佛龛造像在灯光的映衬下,如梦似幻?!?#19968名来自西安的女游客说。
而在距此不远的龙门古街里正在上演着灯光秀,宫殿、山水、游船等画面,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盛唐,颇有“时空对话”的感觉。
图为龙门古街灯光秀(郜骏雅/摄)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曾因“白天看石窟,晚上睡大觉”的传统模式陷入游客留存率低的困境。近年来,洛阳对西山石窟、香山寺、白园三个核心区域进行灯光打造,形成不一样的夜间视觉效果:白天是“千年石窟”的历史厚重,夜晚则变身为沉浸式的“盛唐夜宴”。项目自运营以来,夜间客流量明显增多,门票收入持续增长。
图为洛邑古城夜景(老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文物的“活化”,最终要回到“人”的体验上。漫步在老城区洛邑古城街道上,时常能看到身穿汉服的“公主”“侠客”走过青石板路,飘飘衣袂与古色古香的街景相映成趣。近年来,洛邑古城抓住汉服这一“流量密码”,积极布局汉服业态,2023年至今,在洛邑古城周平方公里范围内,经营汉服的商家家发展到近千家,涵盖汉服租赁、妆造、跟拍等各个环节,形成完善的汉服产业生态。在一家汉服体验店里,一名“00后”店员正给游客别步摇,她说:“现在客人不仅要租衣服,还要学礼仪、拍'唐宫仕女图',我们的妆造服务也越来越丰富,周末及节假日排单能排到凌晨?!?/p>
从“夜市”到“夜经济”
虽然已是深点,但洛阳市老城区十字街上的人气仍是不减。一家涮牛肚摊位旁,几名客人还在品尝涮牛肚,摊位的老板说:“十几年前摆摊卖涮牛肚,到晚𰱭点就该收摊了,现在周边开了国潮文创店、剧本杀馆、手作银饰铺,游客能玩到半夜,我的涮牛肚摊儿现在还有客人?!?/p>
这条承载着洛阳人记忆的老街,曾是“烧烤+小吃”的传统夜市代表,但同质化竞争曾让许多商户陷入“赚了人气不赚钱”的困境。2009年以来,洛阳市老城区持续对十字街进行“焕新升级”,通过统一审批标准、统一经营标准、统一防护措施、统一经营时限、统一编号管理、统一收银系统等措施,不断对十字街的饭店、商铺、摊位等经营主体进行调整,除了洛阳水席、不翻汤、小碗汤等洛阳本地美食外,还引入了麻辣小龙虾、油炸臭豆腐、“变态”烤翅、韩式年糕、铁板豆腐等外地美食。每天,成千上万游客来到这里,品尝多种特色小吃,使这里成为全国闻名的美食聚集区。
如果说十字街的“焕新升级”是“老街区的新生命”,那么西工小街的改造就是“历史场景的当代重生”。
图为西工小街夜间繁华景象(西工区委宣传部供图)
西工小街位于洛阳市西工区,其前身是始建年的“营市街”。2019年,西工区启动对小街的整体改造,在不改变建筑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老建筑进行了翻新,并增添了网红墙等打卡点位,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经过建设改造后,如今的西工小街已入驻商余家,日均客流量万人次。
从“单打独斗”到“系统共生”
夜间经济的繁荣,从来不是某一业态的“独角戏”,而是文化、商业、旅游、交通、科技的“大合唱”。在洛阳,这种“系统共生”正在形成独特生态,不断丰富着洛阳人及游客的夜生活。
政策层面,洛阳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夜间文旅项目、特色街区、智慧服务给予支持;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将文旅、商务、交通、城管等部门联合起来,共同解决夜间公交调度、噪音管控、安全保障等问题。
科技赋能方面,洛阳打造“一码游洛阳”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游客扫码即可获取实时客流、演出信息、交通路线,还能预约非遗体验、购买文创产品等。
人才支撑上,2024年以来,洛阳市相继举办了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建设培训班、“平台经济人才运营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洛邑大讲堂·赋能城市旅游”主题培训班、“洛邑大讲堂·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主题培训班等,为洛阳市文商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这种系统性的融合,最终转化为游客的“沉浸感”和市场的“生命力”。数据显示,今年个月,洛阳市共接待游.25万人次,同比增.64%。今年暑期,洛阳全市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万人次。
这组数字背后,是一座古都用千年文脉作底色,用创新思维作画笔,在夜色中绘就的新图景。当“夜经济”从口号变为现实,洛阳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