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流逝,正如鲁国被三桓掌控,晋国被卿族掌控,郑国也没有逃得了被同宗掌控的命运。郑灵公时期,灵公因为一锅老鳖汤戏弄公子宋,公子宋感到内心不忿,杀死了郑灵公。随后众人拥立了郑穆公的庶长子公子坚为国君,是为郑襄公。郑襄公想要驱逐其他兄弟们只留下子良,被子良以兄弟们应该团结劝阻住。随后郑襄公任命七位兄弟为大夫,拉开了七穆掌控郑国大权的序幕,还好七穆之中还有不少贤臣让郑国得以苟延残喘,其中就有子产。1.西宫事变子良辅佐郑襄公执政的时候,郑国还算正常。等到子良去世后,子驷执政的时候就开始狂妄起来。
由于郑国内部的斗争导致郑国处于动荡之中,家族之间相互争夺土地,使得土地的界限变得不清晰。于是子驷推行重新划定田地范围的政策,这实施过程中子驷趁机扩大自己的田地,导致其他家族如司氏、堵氏等人则丧失土地,引起了这些族族对他的强烈不满。在郑国依附楚国与晋国作战时,子驷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利用自己的权力肆意减少尉止的兵力,并派人抢夺尉止缴获的战利品。另外子驷在向郑简公汇报时还故意隐瞒尉止立下的功劳,因此尉止对其也非常不满。公元年,尉止联络司氏、堵氏等对子驷同样不满的家族,率领各自的家兵,攻打执政大臣所在的西宫,杀死了正在此处议事的子驷、子国等人,史称西宫事变。
随后这些人又带领兵马攻打北宫挟持了年幼的郑简公,子驷几人的后代带领兵马平定了尉止等人的叛乱。值得一提的是,子产是子国的儿子,此时他就已经做事很有章法。听到父亲被杀的消息后,子产也没有慌乱,先是设置好家中的守卫,将家中财富藏好,做完这些才带着部队有序平乱。叛乱被平定,叛乱者大部分被杀死,侯晋逃亡到晋国,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逃亡到宋国。
后来郑国以两个乐师向宋国交换到这些叛乱者,将他们做成肉酱。乐师因此而讥讽子罕,子罕感到羞愧,将两个乐师送回了郑国。2.子孔叛乱西宫事变中有一个人逃脱了那几个家族的诛杀,因为他为了能够坐上执政的位置提前与几个家族勾结,那就是子孔。现在子驷、子国等人被杀死,他就是辈分最高的人了,理所当然地坐上了郑国执政的位置。不过子孔毕竟自己心虚,所以子孔就将所有大夫叫到一起,希望大家安守本分,盟誓听从他的命令。本来大家心中怀疑子孔怎么那么巧逃脱,现在一看子孔让大家做的盟誓,就知道西宫事变八成与子孔有很大关系。
于是大家群情激奋,包括穆族的后代这些人,都反对子孔。子孔也是恼羞成怒,想要以武力压服众人,一时之间众人僵持住了。最后还是子产挺身而出,劝子孔将盟书烧掉。他告诉子孔大家都懂你的意思,但是你想要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只会让国家陷入动乱,现在你烧掉盟书当你的执政,大家睁只眼闭只眼就算过去了。最后子孔思索了许久,最后按照子产的说法去做了。公元年,子孔趁着晋国攻打齐国之际,暗中勾结楚国,希望清除自己的政敌们,结果被识破。
最后子孔被杀,子革和子孔的儿子子良逃往楚国。3.子皙良霄的矛盾子孔等人或被杀或逃走,郑国职位重新洗牌。郑国的六卿分别是子展、子西、子产、子张、游皈和良霄,其中良霄是子良的孙子,子产也进入卿的序列。由于子展等人比起子驷、子孔贤良,因此郑国的政局比较稳定。等到公元年,子展、子西去世了,子展的儿子子皮,子西的儿子驷带继承了他们的职位。
郑国七穆中子罕、子驷和子丰是同胞兄弟,所以他们后代子皮、驷带、子石也比较团结,是最大的一股力量。其次是当初极力劝阻郑襄公留下众兄弟的子良的后代良霄,然后才是子产。因为良霄始终认为自己的爷爷当初出了大力气,对自己的职位不满意,所以良霄经常表现出狂妄,而且以恩人自居,所以季札在游历到郑国时认为良霄没有好下场。另外一个驷带的叔叔子皙认为自己能力很强,应该接受兄长子西的位置,所以也经常忿忿不平。其他人都躲着这浑身带着怨气的两人,结果这两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就干上了。第一次子皙攻打良霄,被子皮劝阻了,之后郑简公也介入为两人调解,甚至让两人盟誓。
可惜没有实力的盟誓是没有用的,最终子皙联合驷带攻打了良霄,良霄逃往许国。良霄还是过于狂妄,不知道反省自己,然后又带着许国的兵马和自己收拢的家兵回郑国攻打子皙,结果被灭。4.结束说到底,郑国七穆经过两代之后人太多,而金字塔尖的职位又太少,那么就只有通过权力斗争来解决这种矛盾。可以看出,在这种多人竞争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为人谦虚、低调,做事高调,尽量不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