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在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进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技术究竟是为了效率,还是为了人类的共同未来?当人工智能跃迁、生物科技突破、可再生能源加速革新,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重塑格局的关键时刻。如何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乃至人类与机器,能够在这个大转型中找到彼此的位置,走向共存、共生、共创的未来?
这正是 2025 科技青年论坛Meet the TR35 Summit 2025的主题所在:
共存:差异发展,长期稳定
共生:协同整合,互利互惠
共创:多方合作,创新无界
9 月 22 日,2025 科技青年论坛 Meet the TR35 Summit 2025 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区发布仪式,将在中国上海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创新者、科学家、产业领袖和投资人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未来的科技方向,届时,新一届“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区名单将正式发布。
共存的前提,是承认差异
在全球创新格局中,不同国家与地区由于历史、经济与制度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发展路径。美国依靠强大的科研投入与市场环境孕育出硅谷模式,强调“科研—风险投资—商业化”的链条;德国则依托“工业 4.0”战略,将长期制造业积累转化为自动化和智能制造优势;中国则在政策推动与大规模工程化方面展现出独特力量,快速完成从技术跟随到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
这些路径并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多样化的创新版图。这正是“共存”的真实写照:差异并存,互相借鉴。
因此,论坛的首场圆桌“全球创新生态”将邀请全球顶尖科研领袖与创新平台构建者,分享他们所在地区的经验与挑战。从政策协同、资本流动、技术转化、人才交流等维度,解析不同模式的差异与融合潜力,探讨如何在全球化新格局中实现开放共生与互鉴。
共生的方向,是跨学科深度融合
如果说“共存”是承认彼此的存在,“共生”则是进一步走向深度融合。人类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合作。
AI 辅助蛋白质折叠预测的突破,就是“共生”的最佳注脚。长期以来,蛋白质结构预测是生物学中极具挑战的难题,而 DeepMind 的 AlphaFold 借助深度学习算法,在短短几年间破解了数十年未解的谜题。它背后是计算机科学、结构生物学与大数据实验的紧密协同,并通过开放数据库让全球科研人员受益。如今,AlphaFold 已被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疾病机制研究和合成生物学,极大提升了科研效率。
正如这一案例所展现的那样,未来的创新无法由单一学科完成。圆桌“成为创新者”将邀请来自不同地区的青年科学家与创业者,分享他们在各自领域如何突破不确定性、资源约束与变革阻力,通过跨学科协作把技术转化为现实影响力。
与此同时,圆桌“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公共卫生等无国界挑战中,建立跨学科、跨地域、跨主体的创新共同体。AI 与机器人如何与人类携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如何以差异化路径参与变革?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定义未来十年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共创的力量,是改变未来社会
如果说共存让我们看到差异的价值,共生让我们感受到协同的力量,那么“共创”则是行动的起点。
下午的论坛一“颠覆性创新技术”将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可再生能源。这些颠覆性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写产业版图,也让人们重新思考未来生活的形态。嘉宾们将从科研前沿出发,讨论它们如何定义未来、如何带来全新的社会图景。
论坛二“创新生态构建与应用”则更关注实践。科技如何转化为真正改善人类生活的方案?如何在复杂的政策、市场和产业链中落地?来自学界、产业和投资界的嘉宾,将分享他们的经验与路径。从“硬科技”到人本应用,创新只有走向应用,才能真正展现出改变社会的力量。
作为亚太最具开放精神的城市之一,上海始终把人才与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这里不仅拥有坚实的科研土壤和完整的产业生态,更在政策层面不断优化,为青年科学家、创业者和跨国人才提供多元支持。我们诚挚邀请每一位关注未来、热爱创新的朋友加入现场,与全球顶尖的青年科学家、产业领袖和投资人面对面。在Meet the TR35 Summit 2025的舞台上,共同见证下一代科技群像的闪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