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廣東深圳一位網名為“劉一菲”的女孩引發(fā)熱議:短視頻賬號僅發(fā)3條內容就吸粉20萬,原因是長相與劉亦菲高度相似——眉眼弧度、面部輪廓乃至脖子上的痣都像“復刻”。直播里她澄清“沒整過容,網名不是真名,從小看劉亦菲作品長大”,還透露自己是江西贛州人、去年畢業(yè)來深,直播已堅持一年。
這場“撞臉風暴”里,網友爭論聲浪不斷:有人驚嘆“連痣都像,仿佛平行世界的另一個她”;也有人質疑“熱度能持續(xù)多久?是巧合還是流量套路?”。當“撞臉明星”成流量密碼,是大眾對明星臉的審美慣性,還是普通人借容貌錨點實現(xiàn)的破圈捷徑?
從早年“小楊冪”“小angelababy”到如今的“劉一菲”,相似面容總能瞬間抓住眼球,但熱度褪去后,靠“像誰”走紅的人,又該如何在流量浪潮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這場容貌引發(fā)的關注狂歡,或許正折射著互聯(lián)網時代“顏值流量”與“個人價值”的博弈——當鏡頭移開,她們能否用除了“像明星”之外的故事,真正留住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