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臺》票房破四億,是粉絲情懷的勝利,還是精心策劃的營銷?這出戲,誰是臺上人,誰又是臺下客?
《戲臺》落幕,余音繞梁。四億票房,看似為陳佩斯和他的團(tuán)隊(duì)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這句號里,卻摻雜著一些讓人玩味的東西。
電影上映前,各種“慘情牌”打得飛起:什么投資方跑路,陳佩斯抵押別墅,一幫演員零片酬義氣相挺… 消息滿天飛,就差把“快來支持,不然佩斯叔就要睡大街了”直接寫在海報上了。這套路,擱誰看了不得心疼一下?陳佩斯這名字,對太多人來說,不僅僅是個喜劇演員,更是一代人的回憶。
果不其然,消息一出,立馬激起了無數(shù)人的保護(hù)欲。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紛紛表示“必須支持”,生怕晚一步,就對不起當(dāng)年春晚上笑出眼淚的自己。說白了,很多人走進(jìn)電影院,看的可能不是電影本身,而是為了守護(hù)那份情懷,那份對陳佩斯的信任。
可就在大家伙兒沉浸在“佩斯叔終于翻身了”的喜悅中時,他兒子陳大愚突然跳出來爆了個猛料:電影成本兩個億,得六億才能回本;我爸的大道文化壓根沒投錢;什么零片酬、抵押別墅,都是假的!
這消息一出,輿論嘩然。敢情我們是被人當(dāng)猴耍了?
更讓人納悶的是,如果這些都是謠言,為啥不早點(diǎn)出來辟謠?非得等到票房差不多定了,才慢悠悠地出來“澄清”?這時間點(diǎn),拿捏得也太精準(zhǔn)了吧?
這事兒,細(xì)思極恐。
如果一開始就告訴大家,陳佩斯只是個導(dǎo)演,拿的是導(dǎo)演費(fèi)和演員費(fèi),電影賠賺跟他沒啥關(guān)系,演員們也都是正常拿工資,院線也沒故意打壓… 還會有人愿意掏錢買票嗎?
恐怕,很多人會掂量掂量,這電影到底值不值得花這份錢。情懷這東西,偶爾消費(fèi)一下可以,但不能當(dāng)飯吃。
也有人會說,人家陳佩斯也沒主動出來賣慘啊,都是媒體自己瞎寫的。這話聽起來好像有點(diǎn)道理,但仔細(xì)想想,如果這些消息真的損害了陳佩斯的利益,他會坐視不理嗎?還是說,他心知肚明,這些“謠言”反而能給他帶來更大的利益?
說白了,這事兒就跟明星的“緋聞”一樣,有時候,越是負(fù)面的消息,反而越能提升知名度。只要別太過火,適當(dāng)?shù)摹俺醋鳌?,反而能讓更多人關(guān)注到自己。
再說說電影本身。平心而論,《戲臺》這部電影,制作確實(shí)算不上精良。場景簡單,服裝也沒啥變化,要說成本高達(dá)兩個億,不少人心里都得打個問號。這年頭,錢都花在哪兒了?
我們不能因?yàn)橐徊侩娪暗闹谱鞒杀静桓?,就否定它的價值。電影的靈魂在于故事和演員的表演。但問題是,當(dāng)觀眾得知自己是被“情懷”綁架,被“賣慘”營銷套路了之后,還會心平氣和地看待這部電影嗎?
電影這行,還是要靠作品說話。情懷可以加分,但不能當(dāng)飯吃??俊百u慘”博眼球,也許能一時得利,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jì)。
陳大愚這一爆料,就像一把雙刃劍,在刺破謊言的也可能傷到陳佩斯自己。觀眾的信任,是比票房更寶貴的東西。
下回再想忽悠人,可就沒那么容易了。
戲演砸了,再好的角兒,也得掂量掂量,下次還能不能唱得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