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女星”苟芸慧离婚的消息充斥在各类媒体上,一上网就会跳入眼中,实在让人厌烦!
这种现象确实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痛点和矛盾心理:很多人对这种“娱乐至死”、八卦漫天的信息环境感到反感和疲惫。现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一下这个现象:一、为什么人们会感到“憎恶”?这种反感情绪的产生非常正常,主要源于以下几点:1.价值错位与资源挤占当科学家、工程师、教师等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人的成就和事迹,其关注度远不及明星的婚丧嫁娶时,会让人产生强烈的价值错位感。感觉社会的关注焦点和媒体资源被严重浪费和误导了。
2.信息过载与被迫接收在当今时代,网络高度发达,以致于即使人们不主动关心,这些娱乐新闻也会通过手机推送、网站弹窗、热搜榜等渠道强行闯入人们的视野,形成一种“信息污染”,让人无处可逃,心生厌烦。3.深度思考的缺失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的核心警告正是:一切文化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人类将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当严肃讨论被娱乐消解,公众的批判意识和思考能力可能会逐渐退化。
可以说,现在社会的批判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很大程度上已逐渐被庸俗的娱乐思维所取代,浮躁、低俗、拜金等不良风气大行其道!二、为什么这种现象会持续存在?尽管许多人厌恶,但娱乐新闻依然充斥视野,这背后有其强大的市场和经济驱动逻辑:1.需求供给关系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娱乐八卦作为一种“社交货币”,门槛低、易理解、能快速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满足了人们在碎片化时间的消遣和谈资需求。2.流量经济与算法推荐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就是经济。明星八卦自带巨大流量,能迅速为平台带来点击和活跃度。基于算法的推荐机制又会不断强化这一点——人们只要点开过一次,系统就会持续推送,形成“信息茧房”,让人觉得全世界都在讨论这件事。
3.商业利益的驱动娱乐圈这条产业链上养活了大量从业者,包括狗仔、营销号、娱乐媒体等。他们的生计与制造和传播这些话题紧密相关。三、我们可以怎么做:从愤怒到掌控!单纯的愤怒和抱怨无法改变这个大环境,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夺回信息的自主权:1. 主动筛选,优化信息源这是最有效的一步。取消关注那些只会搬运八卦的营销号,屏蔽不感兴趣的关键词和频道。主动去订阅和关注您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科技、历史、文学、财经、艺术等高质量博主和媒体。2. 善用工具,拒绝投喂在各类App的设置里,关闭不必要的推送,对娱乐新闻选择“不感兴趣”,训练算法,让它知道您的偏好。3. 保持清醒,理性看待理解娱乐行业的运作模式。很多“爆款”新闻可能是有目的的炒作(为新作品预热、维持热度等)。不必过于认真,更不必为此投入真情实感和愤怒。4. 聚焦自身,创造价值将宝贵的注意力和时间从“吃瓜”中收回,投入到自我提升、陪伴家人、培养兴趣爱好等更能带来真实幸福感的事情上。总结人们的憎恶是完全合理且值得尊重的情绪,反映了对深度内容和有价值信息的追求。当前的媒体环境确实存在严重的娱乐化倾向。但也要认识到,这种现象是市场选择、技术发展和人性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憎恶无法改变的大环境,不如行动起来,亲手为自己打造一个更优质、更干净的信息小环境。对信息的取舍,最终定义了公众的属性。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选择深度而肤浅,整个市场的供给也终将会慢慢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