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记者 刘叶琳
在中亚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中国汽车产业正加速迈向国际化新征程。近日,蔚来宣布将于一两年内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市场,与当地知名综合性集团阿布萨黑(Abu Sahiy Motors)携手,为当地消费者带来创新的智能电动出行体验。
今日,比亚迪携手合作伙伴Astana Motors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举办产品上市发布会,正式进入哈萨克斯坦市场。首批投放的汉EV、宋PLUS EV & DM-i等车型,凭借其较好的性能和针对当地气候与路况的本地化调校,迅速收获了当地消费者的关注。
多年来,宇通客车一直积极与中亚国家合作,凭借“一国一策”“一城一策”的精准设计,在当地大中型客车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这些不仅是中国汽车企业拓展中亚市场的成功案例,更是中国与中亚汽车产业合作不断深化的生动写照。全球贸易观察(GTF)数据显示,今年个月,中国对中亚地区整车出口.5万辆,同比增.7%;零部件出口.8亿美元,同比增.2%。
加速布局推动产业链升级
贸易数据增长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品牌在中亚市场份额的显著提升。2024年哈萨克斯坦汽车销量突万辆,同比增.8%,在汽车品牌销量前五位中,中国品牌奇瑞与江淮的销量增速均%,中国品牌市占率逼%。乌兹别克斯坦的情况也令人瞩目,2024年汽车销量突万辆,比亚迪、奇瑞、哈弗均跻身汽车品牌销量前五位,当地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持续上升。
中国车企在中亚市场的加速布局,更为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哈萨克斯坦,中国车辆进出口有限公司联合江淮汽车集团实现对该国最大汽车制造商阿鲁尔集团的控股,宇通客车和中国重汽等也相继签署合作协议,在当地实现从乘用车到商用车的全面覆盖。在乌兹别克斯坦,比亚迪建设其首个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实现多款车型本地化生产;长城汽车也与当地ADM汽车工厂达成合作,积极探索新能源领域合作。这些举措不仅拓展了中国车企在中亚的市场份额,也促进了区域汽车产业链的升级与融合。
多举措促进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与中亚的汽车产业合作前景广阔。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创新联盟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峰认为,目前中亚汽车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增长潜力巨大。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外,其余几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仅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具备一定的汽车组装能力,其他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滞后,供应链高度依赖进口。这一市场空白为中国汽车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中亚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各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为中国车企本地化生产与绿色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推动中国与中亚汽车产业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赵炳峰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加强政策协同与产能合作,共建区域制造枢纽。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平台,深化多双边对话,强化政策标准协同。在中亚地区枢纽城市共建中国—中亚汽车产业园,通过散件组装模式生产高性价比车型,辐射中亚及俄罗斯市场。同时,配套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利用中欧班列降低运输成本。中亚地区可提供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中国则输出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形成“中国制造+中亚枢纽”的双向互补,提升区域产业链韧性。
其次,推动新能源技术联动,打造锂电全产业链闭环。以中亚地区锂、钴等资源为切入点,合作构建“资源—电池—整车”一体化链条。中方企业可在哈萨克斯坦投资锂矿开发,并合资建设动力电池组装厂,降低中国新能源车原材料成本。双方可共建技术研发中心,针对高寒环境优化电池性能,联合培养本土技术人才,提升产品质量。通过“中方技术+中亚资源”模式,实现共赢——中国巩固新能源供应链安全,中亚地区加速绿色转型,共同开拓中亚汽车市场。
最后,探索金融赋能与市场共享,拓展欧亚经济圈布局。设立中国与中亚汽车产业投资基金,由中国与中亚各国金融机构共同注资,支持产业链关键项目。同时鼓励车企在哈萨克斯坦等地建立区域营销中心,形成“市场共享、金融护航”的合作机制通过双向资源整合与风险共担,推动中国与中亚汽车产业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