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日电 题:中国麻辣“下南洋”
新华社记者赵欢
在缅甸仰光的商超货架上,一袋袋印有中缅双语的麻辣火锅底料,成为不少消费者的心头好。它们从中国重庆进口,再在仰光重新加工,一经上市便销售火爆。
“十多年前,麻辣风味在缅甸还只是华人聚餐时的小众口味,现在已经逐渐走进普通家庭的餐桌?!?#28779锅底料生产商、缅甸籍华裔晏祥旭说。
为了更适应当地饮食习惯,晏祥旭将重庆进口的底料结合缅甸的烹饪方式,用清油代替牛油,使汤底更清爽?!?#20837乡随俗,让当地人吃得更舒服,也能更好地接受麻辣味。”晏祥旭还经常参加国内展会,将改良后的麻辣火锅底料向东南亚客商展示,让更多人了解缅甸版麻辣火锅的特色和口味。
近年来,中国麻辣味道正沿着澜沧江和湄公河“下南洋”,在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国掀起热潮。从餐饮门店到调味品出口,从火锅底料到麻辣小吃,越来越多东南亚年轻人形成了“无辣不欢”的饮食习惯。
在泰国,“麻辣”甚至催生了新的泰语词汇“MaLa”。曼谷、普吉的麻辣火锅店、烧烤店不断涌现。在南宁深耕餐饮多年的泰国人卓冰月说:“泰国菜一直以辣闻名,但中国的麻辣更复杂、更有层次,现在的泰国年轻人非常喜欢这种味道。”
走进广西玉林的国际香料市场,八角、肉桂、花椒等香料源源不断从卡车上卸下,再销往东南亚各地。玉林香料年交易量达百万吨,正成为中国与东盟香料贸易的重要枢纽。
味道的交流背后,是合作的加速。近年来,依托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RCEP深入实施,中国与东盟产业对接不断深化,麻辣食品走出去、东南亚食材引进来更加便捷。
重庆火锅协会会长陈国华介绍,不少火锅企业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开设门店,让当地人品尝正宗麻辣火锅;同时,棕榈油、黑虎虾等东南亚特色食材进入中国市场,为火锅增添更多风味与选择。
陈国华去年率队参加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向东南亚客商推介麻辣火锅文化,并提出在东南亚打造“火锅集聚地”,让麻辣火锅成为中国美食走向海外的名片?!?#28779锅不仅是味觉的刺激,更是社交的纽带?!?#20182说,麻辣火锅的包容性,让它在东南亚乃至欧美都受到欢迎。
9日,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人们从展馆外走过。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今年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麻辣味产品再次成为人气焦点。在泰国展厅,泰国参展商韩思行用中文推介各式调味料,其中包括专门研发的“泰式麻辣”产品,可与船粉等本土菜肴结合;在“四川馆”展厅,香香嘴食品的麻辣豆制品吸引不少东盟客商驻足咨询。企业市场部推广主管郑小燕表示:“我们正在申请东盟相关认证,希望尽快进入更多东盟市场。”
从一包火锅底料的改良,到跨境物流的畅通,再到展会现场的新品推介,中国麻辣味道与东南亚本地食材不断交织,让更多人共享舌尖上的新体验。
“随着麻辣不断‘下南洋’,这股味道正从味蕾延伸到产业合作与民心相通,成为区域合作中别具风味的一抹亮色。”陈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