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的公关越搞越乱,反而坐实了“只重话术不重口碑”的问题。9日,西贝官方发布了一则道歉声明,或许本意是想“了结”近期的预制菜舆情,但却因一句“顾客虐我千百遍”再度引发新一轮网络风暴。面对“定价贵”“预制菜”等戳中食客神经的敏感词汇,西贝的老板急着发声表示“十三道菜里没有一道是预制菜”,但等到后续口碑翻车时,又在道歉声明中称“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有较大差异”。从头到尾琢磨怎么说才能“占理”,却对公众真正关心的能否“吃得明白”的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种偏离重点的做法实在是错得离谱。要想挽回局面,西贝必须正视问题,以坦诚的态度回应消费者关切,而不是继续在错误的公关道路上越走越远。
消费者从来都不是要和企业掰扯“预制菜”的定义。不少微博网友留言表示,预制菜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十分适配,而只要合法合规,食品健康安全,也愿意选择预制菜。大家真正在意的,是元人均消费,能不能“吃得明白”。这道菜是现做的、中央厨房预制的,还是加热即食的?毕竟谁也不想花着现制菜品的钱,吃着没被告知的预制菜。但西贝的管理者们显然误读了这份诉求。当罗永浩抛出“十万元悬赏令”后,西贝官方忙着发布长篇声明自证清白,却不愿直接在菜单标注食材处理过程;当舆论呼吁开放监督,面对媒体它搞起“需登记身份证”的后厨参观,面对公众却悄悄下架“罗永浩菜单”,把“监管透明化”变成一场危机公关的表演。
口碑崩了,不是因为用了预制菜,而是藏着掖着,把消费者的知情权当摆设,好像公众越想知道,就越不让你知道,也有可能是不敢让你知道。公众已经不仅仅关注食品本身安全与否,更加重视餐饮企业面对消费者的态度是否坦诚。如果你顾左右而言他,遮遮掩掩,避重就轻,那么谁还相信你?
出了这么多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也逐渐学精了,如果不把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来龙去脉说得明明白白,所谓的危机公关就只能在公众的聚光灯下越描越黑。
赢得人心最简单朴实有效的方法就是“真诚面对”“明白消费”。老乡鸡早年就大方标明自己每道菜是否有预制程序;海底捞后厨每一份食材都配有一个RFID标签,方便对食材进行全程溯源。再看本次事件,罗永浩吐槽西贝“高价预制菜”事件一出,公众“群起而攻之”,言语间透露着长久积压的对西贝定价等问题的不满,恰恰说明西贝的口碑早就有隐患。说到底,餐饮的根在食客的舌尖和信任里,所谓“公关稿”磨得再精致,也填不上信任的窟窿。比起纠结怎么辩解,不如在菜单上多一个明确标注,在承诺上多一分落地行动。
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过审,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草案正是要填补当前的标准漏洞,构建定义清晰、覆盖全面的规范体系,从制度上把“吃得明白”的权利还给消费者。虽然预制菜、中央厨房等法规标准的落地仍需要一定时间,大众针对预制菜的负面情绪也需要时间来消解,但企业要展示诚意却不用等。
忙着搞公关的西贝该明白:守住“吃得明白”的底线,才守得住真正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