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jù)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chuàng)內容,文中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
前言
楚軼男,現(xiàn)年37歲,因在《一起來看流星雨》中飾演“金娜娜”一角而為人熟知,如今卻與63歲的科瑞集團前任董事長鄭某文一同被警方采取強制措施。
兩人試圖借助內幕消息進行資本操作,意圖獲利,結果不僅未能如愿,反而虧損約500萬元。目前,該案件已進入審查起訴階段。
原本計劃借此賺取巨額利潤,為何最終卻落得被警方帶走的下場?楚軼男作為演員,鄭躍文曾為知名企業(yè)家,兩人的光環(huán)為何未能保護他們免受調查?
女藝人手戴鐐銬被帶走
北京電視臺《法治進行時》節(jié)目曾播放一段畫面:37歲的楚軼男在其住所被警方帶走。畫面中她身著紅色上衣,雙手被銬,神情平靜,未見明顯情緒波動。
與她一同被帶走的,還有一位年長者,后經確認為曾擔任科瑞天誠集團董事長的鄭某文。兩人因涉嫌內幕交易被依法刑事拘留,目前案件已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一些觀眾對楚軼男仍有印象,她因出演《一起來看流星雨》中的“金娜娜”而獲得一定知名度。
其實,她早在2004年便進入演藝圈,曾作為“奧運寶貝”亮相,并參演過《精武陳真》、《山河戀》等影視作品,但始終未能真正走紅。2012年后逐漸淡出公眾視野。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她再次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并非因新作品,而是因涉嫌刑事案件。
從熒幕演員到涉嫌違法人員,身份的轉變來得猝不及防。
年齡差26歲的“合作”關系
楚軼男與鄭某文的關聯(lián),大致始于2015年前后。鄭某文比她年長26歲,在資本圈頗具影響力。
早年,鄭某文創(chuàng)立了科瑞集團,一度成為江西首富,資產巔峰時期高達430億元,掌控包括上海萊士在內的六家上市公司,在資本運作方面頗具經驗。
在退出娛樂圈后,楚軼男并未繼續(xù)演藝事業(yè),而是跟隨鄭某文涉足資本市場,逐漸由演員轉型為“金融參與者”。
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她曾有一筆金額為4300萬元的“購房款”,實際上并非用于購置房產,而是被用作內幕交易的啟動資金。
換句話說,鄭某文憑借其資本圈資源,與楚軼男構建起一種“明星+資本”的操作模式,意圖通過內幕信息獲取利益。
然而,彼時鄭某文自身資本運作已陷入困境。2018年他嘗試海外并購未果,導致旗下公司市值大幅縮水。
為緩解資金壓力,他選擇鋌而走險,利用掌握的重組內幕信息試圖翻盤,楚軼男則成為其實施該計劃的“執(zhí)行者”。
內幕交易失敗
2017年3月,同方股份計劃收購上海萊士,這屬于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在未公開前屬于內幕信息。
據(jù)查,當時鄭某文與楚軼男每日通話多達20余次,將該內幕信息泄露給她。
楚軼男在獲取信息后,未以自己名義操作,而是通過信托賬戶與個人賬戶,合計投入2500萬元用于股票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她買入股票的時間點恰好在停牌公告發(fā)布前30天,時機精準得令人懷疑。
但好景不長,當年9月重組計劃宣告失敗,股價隨即下跌,楚軼男被迫迅速拋售,最終不僅未能獲利,反而虧損500萬元。
更出人意料的是,他們以為虧損后不會引起關注,卻不知監(jiān)管部門早已鎖定線索。
監(jiān)管人員通過追蹤資金流向、比對IP地址、分析通話基站位置等手段,完整還原了從信息泄露到資金操作的全過程,所謂“購房款”的說辭也被揭穿。
早在2022年的一則財經報道中,楚軼男就因該事件被行政處罰40萬元。但此次因涉案金額高達4300萬元,案件性質更為嚴重,已升級為刑事案件。
楚軼男案揭示的兩個誤區(qū)
此案之所以引發(fā)廣泛關注,是因為它打破了兩個常見的認知誤區(qū)。
第一個誤區(qū)是“只要沒賺錢就不違法”。以往有人認為,內幕交易只要未獲利甚至虧損,就不會面臨嚴重后果。但此案表明,只要交易金額超過200萬元,即使最終虧損,也構成刑事犯罪。
楚軼男就是典型案例,此前已被罰款40萬元,如今仍被追究刑事責任,說明“虧損”并不能成為免責理由。
第二個誤區(qū)是“身份特殊可獲優(yōu)待”。鄭某文曾是首富、上市公司董事長,楚軼男也曾是知名演員,看似擁有“特殊身份”,但此案顯示,無論身份如何,一旦違法仍將依法處理。
根據(jù)相關法律規(guī)定,兩人可能面臨5至10年有期徒刑。這說明,無論是資本圈人士還是娛樂圈明星,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存在“豁免權”。
網友對此事也紛紛發(fā)表評論,調侃稱別人“割韭菜”是賺錢,他們卻是“割韭菜”割到自己虧本。
有人戲稱,用本可用于購置豪宅的資金炒股,最終換來一副手銬,相當于花500萬元上了一堂風險教育課,還“附送”一副銀手鐲。
當然,調侃歸調侃,此案背后仍值得深思:兩人年齡相差26歲,究竟是情感關系,還是利益驅動?
這段橫跨演藝界與資本界的關聯(lián),最終淪為法律文書中的反面案例,極具諷刺意味。
結語
這起案件不僅是一則娛樂新聞,更是一記警鐘。隨著監(jiān)管技術日益嚴密,任何異常資金流動或可疑通訊記錄都可能留下痕跡,企圖通過內幕交易獲利終將暴露。
即便時隔多年,只要情節(jié)嚴重,依舊會被追責;對于董事長、明星這類公眾人物,監(jiān)管只會更加嚴格。
歸根結底,資本市場沒有“保險帶”,妄圖通過非常規(guī)手段牟利,遲早會付出代價。
楚軼男與鄭某文便是鮮活的例子,原本想“收割他人”,結果反被“收割”,落得身陷囹圄。此案也為所有試圖在資本市場走捷徑的人敲響警鐘:別耍小聰明,法律與市場不會容忍任何違法行為。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1. 紅星新聞2. 環(huán)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