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的天平为何总向一边倾斜
最近热播的姐姐当家里,董璇和张维伊的相处模式引发热议。这对夫妻在讨论生育和婚礼时的对话,让观众们直摇头。明明事业有成、经济独立的董璇,在婚姻中却处处退让,这种似曾相识的场景,戳中了不少女性的心。
细看他们的对话,张维伊提出要孩子的理由令人玩味:"小酒窝不是我亲生的""父亲去世后我没有亲人了""没当过父亲创作缺乏灵感"。这些看似合理的诉求,却都建立在对董璇的牺牲之上。45岁的高龄产妇要面临怎样的风险?育儿要付出多少精力?这些现实问题都被轻描淡写地带过了。更耐人寻味的是,连董璇母亲都在劝女儿"得为人家考虑",却没人问问董璇自己的意愿。
这种单方面妥协的婚姻模式,在娱乐圈并不少见。记得陈岁结婚时,明明在早期采访中流露过想要孩子的愿望,却在婚后改口说"好好爱他就好了"。说这话时她眼里的泪光,道尽了无数婚姻中女性的无奈。为什么在亲密关系里,妥协的天平总是倾向女性这一边?
追根溯源,这与社会对性别的差异化塑造密不可分。从小女孩就被教育要温柔体贴",男孩则被鼓励"要有主见"。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女性在关系中习惯性将自己的需求后置。当男人说"想要孩子"时,女人会下意识考虑"他第一次结婚应该圆他做父亲的梦";当男人嫌麻烦不想办婚礼,女人就自我安慰"二婚确实不必大张旗鼓"。
更吊诡的是,即便在女性经济独立的今天,这种不平等依然存在。董璇完全有资本坚持自我,却仍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选择退让。社会对"好妻子"的期待像无形的枷锁——要顾家、要体贴、要为家庭牺牲。而男性呢?他们很少会因为不愿带孩子被指责"不是好爸爸",也不会因专注事业被说"不顾家"。这种根深蒂固的双标,让婚姻中的平等变成空中楼阁。
当然,婚姻需要互相体谅,但健康的妥协应该像跳探戈,有进有退才成舞步。若总是单方面迁就,关系迟早会失去平衡。就像鲁迅犀利指出的,所谓"妻性"不过是社会规训的结果。我们总在教女性如何相夫教子,却鲜少教导男性该如何成为体贴的伴侣。
真正平等的婚姻,应该让双方的需求都有分量。想要孩子?可以,但育儿不能只落在妈妈肩上;不愿再生?这个选择同样值得尊重。就像谢丽尔·桑德伯格说的:"这不是玩具鼓,这是我的生活!"婚姻本该是让彼此更好的结盟,而非消磨自我的牢笼。
当你在关系里总感到委屈求全时,或许该停下脚步想想:这样的婚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毕竟,真正的爱情从不该以牺牲自我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