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師”沈巍與追隨者蘇見達的街頭罵戰(zhàn),終究成了一場引人唏噓的鬧劇。曾因欽佩沈巍垃圾分類理念,辭掉工作奔赴上海的蘇見達,本是眾人眼中“追光者”,卻在一句“你太急”的回應里情緒失控,指著沈巍怒斥“不配叫大師”,更在現(xiàn)場摔下環(huán)保袋,轉身訂了返鄉(xiāng)機票。這場撕破臉的爭吵,與其說是理念不合的爆發(fā),不如說是一場“凡心”的暴露——只是被指責“動了凡心”的沈巍,自始至終保持著平靜,而口口聲聲維護“初心”的蘇見達,反倒成了最先被欲望裹挾的人。
蘇見達的“凡心”,藏在從“追隨”到“索取”的轉變里。最初追隨沈巍時,他鏡頭下的畫面滿是純粹:清晨一起分揀垃圾,傍晚圍坐聊生活理念,視頻里的他認真記錄著垃圾分類的細節(jié),也收獲了不少因“志同道合”而來的關注。可不知從何時起,這份追隨漸漸變了味。他開始在意沈巍身邊是否有“蹭流量”的小主播,不滿沈巍對他人“存善念”的包容,更對沈巍選擇他人當助理耿耿于懷。他嘴上說著“你失去了以前的質樸”,實則是自己無法接受“不再被特殊對待”的落差;他抱怨沈巍“像個領導”,潛臺詞或許是“你為何不按照我的期待行事”。當最初的理想濾鏡破碎,他沒能接受沈巍作為普通人的包容與溫和,反而將自己的期待落空,歸咎于對方“動了凡心”。
反觀沈巍,從走紅到如今,始終活在自己的節(jié)奏里。有人說他“故作清高”,可他多年堅持垃圾分類,哪怕被質疑“炒作”,也從未停下分揀垃圾的手;有人圍在他身邊拍視頻蹭流量,他雖不贊同,卻也以“看人存善念”待人,不與他人爭執(zhí)計較。他或許并非完美的“大師”,卻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原則——不強迫他人認同,不刻意迎合流量,更不將自己的理念強加于人。蘇見達罵他“動了凡心”,可真正的“凡心”,從不是對他人的包容,也不是對不同聲音的接納,而是被欲望、落差、控制欲裹挾的浮躁。 這場鬧劇最諷刺的地方在于,蘇見達本想以“罵戰(zhàn)”證明自己的純粹,卻偏偏暴露了自己的功利與急躁。他以為辭掉工作追隨理想,就是“脫俗”;以為拍幾段環(huán)保視頻,就是“堅守初心”,卻忘了真正的理想,從不是依附他人的光環(huán),更不是要求他人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當他因沈巍的不迎合而情緒崩潰,當他用“大鬧一場”的方式告別,早已背離了最初奔赴上海的初衷——那些曾讓他感動的垃圾分類理念,最終成了他宣泄不滿的“工具”;那些曾讓他欽佩的品格,也成了他指責他人的“武器”。
其實,每個人都有“凡心”,都有期待與落差,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將自己的“凡心”歸咎于他人,用“理想”的外衣掩蓋內心的浮躁。蘇見達的離開,或許是一場清醒的開始——他終會明白,真正的“不俗”,從不是追著別人的腳步,而是在認清現(xiàn)實的不完美后,依然能守住自己的節(jié)奏;真正的“初心”,也不是要求世界圍繞自己轉,而是無論他人如何選擇,都能堅持做好自己認定的事。 街頭的爭吵早已平息,留下的卻值得每個人深思:當我們指責他人“變了”的時候,不妨先問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內心,早已偏離了最初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