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条热搜:#王雷抢戏陈宝国# 我正蹲在阳台上啃西瓜,差点一口喷在楼下晾着的被子上。啥?王雷?那个演《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的王雷?还是在《功勋》里把李延年讲得让人眼眶发酸的王雷?他居然因为“抢戏”上了热搜?而且这事还扯到了**陈宝国**头上——说他自从那次合作之后,直接减少了接戏频率 有圈内人甚至悄悄嘀咕:“陈老师是心寒了。”
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不信。这可是陈宝国啊,从《大宅门》里的白景琦 到《北平无战事》中方孟敖那股子冷峻劲儿 人家是那种站在镜头前不用说话,光靠眼神就能让你脊背发凉的人。至于因为一个后辈“抢戏”就慢慢淡出?听起来太像某些公众号为了流量编的宫斗连续剧了,连配乐都想好了——八成是《凉凉》。
可后来我翻了几条老粉的微博 又扒了点行业论坛的闲聊帖,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据一位常跑影视发布会的博主提过(来源:娱乐公众号“星扒皮”) 2021年某部年代剧的宣传现场,气氛本来挺热闹 主创围坐一排,笑呵呵地聊创作心得。结果主持人突然问起戏份分配的问题,王雷接过话筒就说:“我觉得每个角色都应该有高光时刻,演员不能只等导演喂戏。”这话听着挺正能量 可说完那一秒,全场安静得能听见空调滴水的声音。镜头切到陈宝国 他嘴角微微抽了一下 没接话,但手里的茶杯放下去的时候 声音有点重。
后来有个匿名用户在豆瓣上写了一段回忆 说是剧组的朋友告诉他的。那部戏里 王雷本是男二 但后期剪出来,他的支线多得离谱,好几场原本属于陈宝国的独白戏 硬生生加了王雷的角色冲进来打断 变成双人对手。关键是,镜头还总追着他转?!?#19981是说他演得不好,”那人写道,“但他那种‘我要发光’的劲儿太足了 压得人喘不过气 老艺术家站在那儿,反倒像衬托他的布景?!?/p>
更邪乎的是,发布会后没几天 网上冒出一段语音记录(真实性存疑 来源:微博热议下某网友截图) 说是导演组内部聊天。里面有人提到:“国老师私下说了句 现在拍戏不像拍戏,像选秀?!?#36825话很快被删得一干二净 可“选秀”这两个字,像根刺似的扎进我心里。你说现在这圈子,是不是越来越像真人秀?谁哭得真、谁戏多、谁热搜强,谁就是主角。
你再看王雷这个人,中戏出身 国家一级演员,飞天奖、金鹰奖都拿过 演技确实扛打。。
他为了角色能饿到肋骨根根分明 也能为一场打戏练拳练到手骨折。。这种拼劲儿 搁谁身上都得竖大拇指。。可问题是,拍戏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它像一桌家宴,你不能因为自己炒了个辣子鸡太香 就端上桌不让别人动筷。。
有网友翻出过一段片场路透视频(来源:B站UP主“片场观察员”剪辑) 有一场重头戏是陈宝国演的老厂长退休告别 原剧本是层层递进的情绪释放 一句一句往下沉。结果王雷演的徒弟突然冲进来跪地痛哭 台词加了三分钟 镜头绕着他拍了五圈。而陈宝国就站在那儿 像棵老树,风刮得再猛,也只能沉默。你说这是戏剧张力?或许吧。但从戏德上讲 多少有点过了。
再说陈宝国这几年的作品量 真是肉眼可见地少了。2018年还能一年三部剧 到现在 2023全年就露了个脸,还是客串。有人说他年纪大了 想歇歇。可据可靠消息,他身体好得很,体检报告比我还健康。也有制片人私下聊过 说找他的本子排到三年后 “但他挑得太狠 十部里未必接一部?!?/p>
有一次行业论坛 一位老制片人喝多了,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年轻演员都想当C位 群戏都要争镜头数 有些老艺术家就觉得……没必要再受这份气了?!?#36825话没点名 但在场的人都懂。那种疲惫感 不是来自劳累,而是来自不被尊重。
我不是要黑王雷。相反,我觉得他是当下少有的还在认真琢磨角色的演员。但演戏这事儿 讲究的是配合。你拉小提琴拉得再好,也不能在交响乐里突然来段solo 把指挥晾在一边。真正的尊重 不是嘴上说“前辈是我榜样”,而是在对戏时懂得收着点 让彼此都有呼吸的空间。
后来王雷在采访里也说了:“我很尊敬陈宝国老师。”这话没错,可如果尊重只停留在口头上,那就像过年微信发的那句“身体健康” 看似礼貌,实则空洞。你在对手戏里拼命加即兴发挥,抢走情绪节奏 那叫尊重吗?那叫喧宾夺主。
更有意思的是 发布会之后,陈宝国团队发了条声明,短短几句:“感谢所有合作演员的努力 艺术创作需要相互成全?!?#21548着官方,可细品,味儿不对?!?#30456互成全”四个字 像极了一种克制的提醒。而王雷呢?之后资源反而更好了,接连主演主旋律大剧,风头正劲。有人说他赢了 可真赢了吗?
有个不愿具名的场记在知乎上写,那天拍完最后一场 陈宝国一句话没说,转身就上了车。而王雷还在灯光下接受采访 谈“如何突破表演瓶颈”。两个背影 一个沉默离去 一个意气风发 像不像两种价值观的岔路口?
我们当然要鼓励年轻人冲 可别忘了 中国电视剧的脊梁,是一代代老艺术家用忍耐和沉默撑起来的。他们不吵不闹,只是慢慢减少出场,把舞台让出来——可如果接过舞台的人不懂谦卑 这份退让,就成了纵容。
听说陈宝国最近在筹备一部话剧 自导自演,不再接商业剧。。
有人说是转型 有人说是告别。。但我想,也许只是他对这个越来越喧嚣的圈子 选择了一种体面的疏离。。
所以问题来了——
当“抢戏”成了常态我们失去的,真的只是一两个镜头吗?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