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上海9月19日電(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曉惠)“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9月19日21時許,在上海市藝海劇院,一首松江童謠旋律漸歇,瓊劇《黃道婆》落下帷幕。為期近兩周的瓊劇《黃道婆》赴滬浙演出交流活動正式畫上了句號。
9月7日至19日,13天,上海、浙江兩地,170多位演職人員,4場演出,4場交流活動,站上白玉蘭獎、中國戲劇節(jié)兩個重量級舞臺。用海南省瓊劇院院長楊濟銘的話說,這是該院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規(guī)模、長時間、意義深遠的演出交流活動。
瓊劇《黃道婆》是省瓊劇院“三年磨一戲”“十改劇本”的精良之作,編劇、導演、演員等陣容“大咖”云集。此次滬浙之行,是“黃道婆”的回鄉(xiāng)之旅,也是瓊劇的“破圈”探索。
《黃道婆》實現(xiàn)瓊劇發(fā)展史上的兩大重要突破:一方面,它代表瓊劇首次參評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這一中國戲劇領域的權威獎項,為瓊劇爭取到全國性藝術評價體系的關注;另一方面,它繼瓊劇《王國興》之后,闊別十年再度登上中國戲劇節(jié)的舞臺,續(xù)寫了海南地方劇種與國家級戲劇盛會的淵源。
完整看完《黃道婆》演出后,上海市民陳翠新直言既感動又震撼:“今天的演出太精彩了!劇情好看、唱腔有韻味,希望以后能在上??吹礁噙@樣精彩的瓊劇。”
在13天的交流演出活動中,對于瓊劇,許多上海、浙江的觀眾都給出了像陳翠新這樣評價——感動、震撼、好看、期待。
作為一門扎根海南的地方劇種,即便全程用海南方言演繹,瓊劇不僅不會讓觀眾感到理解隔閡,反而因這份濃郁的地域特色更添獨特韻味。
“一開始聽海南方言確實需要適應幾分鐘,但很快就被緊湊的劇情、婉轉的音樂勾住了注意力。況且現(xiàn)場有字幕輔助,理解起來一點不費勁。” 浙江觀眾肖雯雯分享觀劇感受,說這場演出徹底為她打開了“戲曲新世界”,期待有更多瓊劇走出海南,讓更多人看到這門藝術的精彩。
瓊劇《黃道婆》以元代紡織革新家黃道婆的生平為藍本,七百多年前,黃道婆遠赴海南研習黎錦技藝,帶回江南后改良當?shù)孛藜徏夹g,極大推動了全國紡織業(yè)的發(fā)展。因此,此行不僅劇中融入大量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元素,在舞臺之外,更主動走進學校、社區(qū),展示瓊劇、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等海南非遺,與大中小學學生、上海市民近距離互動,傳播海南特色文化。
“戲曲和非遺的搭配展示,能產生1+1>2的傳播效果。”參加此次活動的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說。這幾天走下來,她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黎錦人氣特別旺,不管是學校、社區(qū)、文化場館,都有很多人愿意了解黎錦,主動問怎么織、怎么買。
在楊濟銘看來,白玉蘭獎、中國戲劇節(jié)等國家級平臺,是檢驗戲劇藝術水準的“試金石”。瓊劇作為海南本土文化的“活化石”,以《黃道婆》為載體站上這些高規(guī)格舞臺,既能讓全國觀眾領略瓊劇的獨特韻味,更能讓劇種知名度與劇目影響力實現(xiàn)質的提升。
“這是海南文化主動‘走出去’的關鍵一步?!睏顫懻f,這次演出交流活動已超越瓊劇藝術本身,延伸至非遺保護、文旅融合、教育傳承等多個領域,建立起長三角與海南自貿港的文化交流通道,展示了自貿港的文化自信名片。下一步,省瓊劇院將繼續(xù)推動瓊劇走向全國、邁向世界,讓這門“小劇種”持續(xù)在更廣闊的“大舞臺”上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