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9月9日電 (艾慶龍)在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的甘肅省臨夏州和政縣,群山溝壑間藏著距今3000萬年至200萬年的古動物化石群。這份創(chuàng)下十項世界之最的“地球生命演化史書”,曾被當作中藥材“龍骨”,如今依托其打造的3.2平方公里的和政古動物化石文化旅游區(qū),讓其成為兼具科研、科普與文旅價值的珍貴遺產,見證了當地從資源認知到系統(tǒng)保護、從科學研究到文旅融合的轉型。
科學守護:多維度筑牢化石遺產“安全防線”
和政古動物化石保護,始于對其科學價值的重新發(fā)現(xiàn)。20世紀80年代,和政“龍骨”的科研意義被學界關注,甘肅省博物館、蘭州大學率先開展收集研究;2000年,和政縣自籌資金搶救性征集民間散落化石,為系統(tǒng)保護奠定基礎,推動化石保護從零散關注轉向主動推進。
和政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礦產資源管理辦公室主任馬偉虎說,為建立長效保護機制,當地成立專項領導小組,設立地質公園大景區(qū)管委會與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構建宣傳、自然資源、文旅等多部門協(xié)同,縣、鄉(xiāng)、村、社四級聯(lián)動的保護格局,提供組織保障。
在硬件投入上,累計投資超5億元,建成“四館一園一場”基礎設施集群,讓4萬余件館藏化石有了安全存放空間。
甘肅省臨夏州古生物化石修復師在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內,對古化石進行修復。(資料圖)艾慶龍 攝
在針對野外化石保護難點方面,當地創(chuàng)新“人防+技防”模式:在化石產地安裝26套24小時自動監(jiān)控設備,動員577名治安戶長參與日常監(jiān)管,為山間化石織密“安全網”。
保護的核心是讓化石“活”起來,自2001年起,和政縣8次舉辦國際研討會,邀中國科學院院士設專家工作站,2023年發(fā)布“十項世界之最”,推動和政化石走向國際科研視野;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還開展45場次研學活動,吸引5.3萬名青少年參與,以科普傳遞遠古生命知識。
馬偉虎表示,和政近73%的國土分布化石,當下保護雖有成績,但仍存挑戰(zhàn)。
活化煥新:全景式打造化石ip“體驗場景”
談及化石與文旅關系,和政縣松鳴巖——古動物化石地質公園大景區(qū)管委會主任楊蓉說,作為202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臨夏世界地質公園核心區(qū),和政古生物化石文化旅游區(qū)以創(chuàng)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為抓手,探索民族地區(qū)文旅融合新路,逐步成為游客探尋遠古生命的熱門地。
該旅游區(qū)規(guī)劃面積3.2平方公里,整合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樺林埋藏原址館、博覽苑、龍泉湖、化石旅游觀光廊道等資源。2024年9月,通過文化和旅游部景觀質量評審,列入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創(chuàng)建預備名單。此后省、州、縣三級聯(lián)動,累計投入9.67億元實施游客中心升級、化石博覽苑改造等15個重點項目,提升基礎設施與服務能力。
航拍視角下的和政縣樺林古動物化石埋藏原址館。(資料圖) 和政縣委宣傳部供圖
配套服務持續(xù)優(yōu)化,交通上,蘭海高速、烏瑪高速保障通行,開通蘭州城區(qū)、中川機場直達專線,1108個車位的智能生態(tài)停車場配備新能源充電設施與無障礙車位。
為增強游覽沉浸感,多處設裸眼3D屏展示古生物演化;還依托AR技術,繪制31面、總面積3500平方米的古生物3D復原圖,配備AI合影機、AR體驗眼鏡;又以“十項世界之最”為IP,開發(fā)和政羊玩偶、鏟齒象拼圖等文創(chuàng),聯(lián)合高校推出“化石修復體驗營”,還將推出“化石主題密室逃脫”
資源與環(huán)境保護是當地文旅發(fā)展基石,楊蓉說,旅游區(qū)空氣、地表水、噪聲、污水排放均達標,旅游旺季空氣質量達國家一級標準,且定期監(jiān)測。當地還成立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領導小組,制定監(jiān)測機制與保護方案,配備專業(yè)人員及文物保護、綠化養(yǎng)護、消防應急設備,定期巡查保障文物與生態(tài)安全。
和政縣文旅局局長楊雄說,近3年,和政古生物化石文化旅游區(qū)累計接待游客366.39萬人次,年均增長超10%。這片曾“養(yǎng)在深閨”的史前遺產地,如今成為兼具科學與文旅魅力的打卡地。(完)
【編輯:劉陽禾】
關于我們|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當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